看标签, 犯罪, 看简介, 越狱, 咋一看, 很合我的胃口, 虽然时长足有2h30min, 想着看部电影放松一下, 欣然点开.
看一半开始感觉到不对劲了, 貌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可能我想看的是那种理想型/高智商型的犯罪/越狱片, 而这部影片更偏向于现实型的传记型)
但是转念一想, 都看到一半了, 现在不看好像亏了, 反正"来都来了", 索性看完.
前面的铺垫也挺有意思, 明确告诉主角和观众越狱这事儿事不过三, 第三次就要被噶.
第一次属于被卖了, 很快就被抓了. 然后就开始酝酿第二次, 第二次则相对顺利很多, 但一看进度条, 这事儿多少有点不对.
果然, 后面还是又被抓回去了. 这段剧情花了挺大篇幅的, 以至于我看看停停差不多都要放弃跟随主角的想法了: md, 2h30min最终还是没能逃出去.
说实话看到那里的时候还挺沮丧的, 一个无辜的人, 做了那么多努力, 结果还是激不起什么波澜. 看到主角满头白发从监狱出来的时候, 我的情绪也一样特别低落. (可以说是差不多)穷尽一生, 最终也没能实现心中所想, 改变一些什么. 更多的是感觉到不值: 所有的这一切, 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的十来二十分钟, 说实话转折发生的挺突然的. 岛上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看管的规则也发生了变化.
然后就是让我感觉到类似《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说的: 体制化(Institutional) 曾经一起越狱的好兄弟/伙伴, 一个挂了, 一个已经适应并融入了环境, 拥有了自己的一点小"生活". 再看看这俩货加一块估计都一百岁了, 空有雄心壮志, 越狱感觉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了.
结果这货还真逃出去了!! 我当时还以为这俩兄弟一个沉沦于"新生活"中, 一个迷失于"成功幻想"或"形式主义"里, 毕竟年事已高, 加上海里的大鲨鱼啥的..
本来以为的是1/4开篇铺垫+1/2逃狱过程+1/4复仇反击, 结果最后自由的时候只用了几句台词就带过了, 而且自由之后只享受了几年自由人生. 感觉有点值又有点不值, 值是因为生命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不值是因为实现心中理想的时刻已经是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我没有看过真人真事相关的内容, 如果有看, 那么可能我不会选择看这部电影. 如果按我个人想法来打分, 我给3星.
巴比龙注定要像胸口的蝴蝶一样破茧重生,追逐自由,无论生死。
影片足足有150分钟,浓缩的是巴比龙三次越狱以及当中漫长的监禁酷刑。他本无罪,可时代的黑暗注定会有无数冤魂被打入人间炼狱。在这里他故意偶遇了一个略显精明的知识分子德加(可能是眼镜的缘故),因为只有他才能帮助越狱。可他们面对的是越狱中的五星难度——逃离魔鬼岛,这里四面环水,孤立无援,还有暗流汹涌,守卫森严,卫生条件差导致很多疾病频发。但巴比龙每次只想要一艘船,驶向自由的Boat!
在一次次逃脱,一次次被捕过程中,巴比龙为了朋友不惧强权,不计后果,勇于斗争。他可以在暗无天日的黑暗中,通过吃昆虫苟延残喘;他可以在面对未知恐怖疾病面前,勇敢争取求生的稻草;他还可以在面对欲望诱惑的时候,拒绝出卖朋友。
巴比龙的真诚、热心、隐忍、善良无不感染了周围人,这也为他换取了很多宝贵的信任与赞赏。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那些道貌岸然、表里不一、虚情假意的“良好市民”:商贩、医生、狱卒、修女……真正应该进监狱的难道不是他们嘛?!
刑期内的巴比龙还是无法成功逃狱,最终在满头白发后被流放到孤岛上,再次遇到了德加。再见面时他已然没有了当初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妻子和律师会拯救自己于囹圄,只是一个想用纷繁农活麻木自己大脑的老头。但巴比龙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无法接受这一切命运的安排,他可能是有罪,而且犯的是全人类最恶劣的罪——浪费生命!
于是,他鼓起勇气再次思索离开这个孤岛的办法:一大包椰子壳。
你会死的。
或许。
是生是死就交给上帝决定吧,我只想拥抱自由的阳光。
最终,巴比龙纵身一跃。
这一刻,我看到他飞起来了。
认命不好吗?
认命就可以舒舒服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种种菜,养养猪,还可以看看书,喝喝红酒。
为什么不呢?
一个叫亨利·查理尔的男人偏偏说不。
20世纪30年代,亨利·查理尔被指控盗窃和谋杀,被判终身监禁。
他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所以决定越狱,用自己的方式夺回自由。
足足9年的监狱生涯,他足足尝试了8次越狱。
其中一次本来是成功的,他逃到了哥伦比亚的森林里,在一个原始村庄定居,还结了婚……
但地域文化差异还是让他觉得不自在,于是就决定出去,一出去就被抓回了噩梦般的法属圭亚那监狱。
一次又一次,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逃跑,让他有了“地表最强逃犯”的称号。
1969年,他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很快就成了一本畅销书,引起轰动。
次年,法国终于宣布他是无罪的。近40年的冤屈终于洗刷。
又过3年,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巴比龙》上映。
多年后,他的经历和电影,都成为了一种传奇。
电影用影像呈现了亨利·查理尔9年牢狱生活的恶劣艰苦。
最早的越狱电影起源于50年代末,到那时候二战结束,社会复苏,就算是监狱,生活条件也是改进了不少。
所以故事背景放在30年代的《巴比龙》,要比多数的越狱片要艰难。
也区别于一般的越狱片,现实素材给予了《巴比龙》强大的真实感。
如果事先看过许多越狱题材,一开始十有八九会以为,男主角巴比没有急于行动,是因为他要观察圭亚那监狱监狱的弱点。
就像《金蝉脱壳》里说的越狱三要素。
熟悉布局;
摸清规律;
内外援手。
在进入监狱之前,他就找好了援手。
因造假币被捕的路易斯·德加,找不到历史上是否有原型,反正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很多囚犯也知道这件事,又听说他把钱藏在肚子里,所以难免会有人想要谋财害命。
体型较为健壮的巴比以保护德加为条件,希望德加能为他的越狱提供帮助。两人建立合作关系,看起来是不是像极了《金蝉脱壳》里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
饰演巴比和德加的演员组合,可不比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逊色。
史蒂夫·麦奎因,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顶级硬汉巨星,早在《巴比龙》的10年之前,他就演过另一部越狱片《大逃亡》。18年后的翻拍版本《胜利大逃亡》,史泰龙成为了主演之一。
扮演巴比时,史蒂夫·麦奎因展现的更多是精神上的硬朗。为了超越他,2017年的翻拍版本,查理·汉纳姆借用了贝尔的暴瘦技能,以演绎出巴比两年关禁闭兼惨遭伙食减半的经历。
达斯汀·霍夫曼,当之无愧的演技之神。
《雨人》演精神障碍患者;
《克莱默夫妇》演结了婚的普通白领;
《毕业生》演刚大学毕业的社会青年;
基本是演什么像什么,两届奥斯卡影帝便是他的实力认证。
他饰演的德加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斯文人,说话的方式,神情动作都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人特色。
这么说吧,在达斯汀·霍夫曼的其他所有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德加的影子。
德加和巴比一文一武,他们的组合有别于史泰龙和施瓦辛格。
越狱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巴比没有急于行动,是因为他根本没机会。他也不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需要有德加这个移动钱包,然后找到一个可以合作的人,贿赂他就行了。
一般越狱片,越狱行动往往是高潮部分。
《巴比龙》在第一幕就开始了越狱行动,放在70年代,这剧情节奏是很快的了。
当然他也不可能这么快越狱成功。
刚进监狱的时候伏笔其实就埋下了。
第一次越狱,罚独居房两年;
第二次,再罚五年。
第一次越狱,巴比不知道独居房是什么概念,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第二次越狱,在独居房差点就饿成精神病的巴比,仍然“不知悔改”,那就体现出他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了。
整部电影他是讲述他屡败屡战的不屈意志,不成功越狱,誓不罢休。
别人是用技术在越狱;
他是用生命在越狱。
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是关于自由的。
巴比活生生就是“不自由,宁勿死”的典型体现。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巴比龙》的经典程度恐怕要大打折扣。因为类似主题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
或许是看多了自由相关的电影,不由自主地也联想到了自由。
只是点睛之笔的一句台词是,“你犯了作为人类最可怕的罪,我指控你,浪费生命!”
这是在巴比梦里出现的场景。意味着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谴责。
既然主题是自由,那剧本为什么不直接写,犯了不自由的罪?
估计是因为,最核心的还不是自由。
而是生命。
剧本专门设置了德加这么一个男二号,仅仅是为了给巴比的越狱提供帮助?
到最后两个人都两鬓斑白的时候,原因就比较明显了。
德加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相比巴比的越狱想法,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种的菜。
巴比仍然不屈服。
哪怕他已经白发苍苍,看上去已经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认命不好吗?
认命就可以舒舒服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种种菜,养养猪,还可以看看书,喝喝红酒。
德加是巴比的一个反面。大多数人都会像德加一样,愿望没办法实现,就不去做了。认命做一个平庸的人,每天有吃的有喝的,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为什么要认命?
明明你还有一条命可以用。
如果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朝着自己设立的方向前进,无异于是在虚度生命。
浪费生命,就是在犯罪。
犯了罪,就要坐牢。
得不到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另一种牢笼。
与其说巴比在追求自由,不如说他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是不认命的代表。
他纵身一跃,用行动证明,只要还活着,就没有任何借口认命。
也难怪有人会觉得《巴比龙》比《肖申克的救赎》更伟大。
究竟哪一部才是史上最佳越狱电影,见仁见智。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论真实感,真实程度,《巴比龙》要更胜一筹。
《死囚越狱》是为了自己活命,迈克越狱是为了救兄长,安迪逃离肖申克是对制度的抗争。巴比龙呢?他是个自由偏执狂,天生的逃跑家,等不得刑满,容不得苟且,就像白愁飞,想飞之心,永远不死。
又一部男人应该看看的越狱题材的电影,比《肖申克的救赎》挖的还深一些。海上漂流,麻风岛的段落有奥德赛一样的史诗气质。中间野人岛里稍有点没看明白,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删节版。
影片呈现渴望自由,人类天性。战俘亦或囚徒,皆然。希尔的十多次逃跑均失败告终,但从未放弃。最后竟然要带250人一起脱狱,实在是登天之举......
甚至可以说好过《肖申克的救赎》
人说剧情拖沓也好,人说后一个小时剧情莫名其妙也好,就凭Jerry Goldsmith的配乐,和最后场景的完美配合,就凭两位男主的演技,就凭着自由在这部片中的响亮便值五星。《肖申克的救赎》的先驱者。
9.0/10 分。初看,蓝光。看了2017年翻拍版后再看的原版。非常不错的电影,有些镜头非常有特色。演员还不错,新版的演员更加出众。达斯汀·霍夫曼1937年的人,在1973年就显得那么苍老了。。。新版讲述得更加清晰,前因后果、各种小细节都考虑到了,这一点比原版更好些。不过原版毕竟是快半个世纪前的了,建议两部都看看。。。原版的一些隐喻比较好。。。
欲望被克制的时候,才能显出品格的高低。
沉闷冗长,盛名难负。看来越狱作品也难免肖申克一人得道全都跟着升了天……乏力的根源之一是两位男主人公的关系叙述潦草:巴比龙需要德加的钱,可钱藏在哪里?“身上还是身内”(伊伯特戏言),从未提及;德加需要巴比龙的保护?可在他逃狱期间,德加自己貌似混得也挺滋润。情节发展有时浪漫有时愚笨,各个桥段的品质参差不齐。
喜欢越狱片的人,一定是向往自由的人,从另一角度说,也应是懂得品味孤独的人。此片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主人公被单独禁闭时那种坚实的孤独感——没得选择的时候,是心的状态最纯粹的时候。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传奇电影,音乐和情节紧张性稍差了一些,但总体挺吸引人。不该笼统地分类为越狱片,此片不涉及高水准越狱等等,重点在于强调和渲染人类对自由的渴望,这是伟大的精神,任何恶意打压自由和信仰的组织、团体,将不会长存。
特别愚蠢的节奏设计,结尾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这部和大逃亡里Steve McQueen都是那种“输得一败涂地也还是神气得不得了”的样子,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很多年纪大的人觉得现在男演员不够帅了。(但是还是更喜欢大逃亡,群戏太太太赞了
8.0/10。抓鳄鱼。捉蝴蝶。躲追捕。关禁闭。吃虫子。闯森林。猎海岛。再被抓,见老友,跳海涯...150分钟的逃狱毫不冗长,重点依靠的是扣人心弦的剧情、信息巨大的摄影(颠倒镜头视觉冲击挺大)、演员魄力的表演以及感人肺腑的配乐。奥斯卡获奖导演斯凡那《巴顿将军 》之后唯一杰作。PS:土著情节梢刻意
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多的观众拿这片和肖申克比,后者要比也是和布列松的《最后逃生》比,至少两者讲的都是象征化的“墙外即自由”式监狱。本片则主要描述的是广义的监狱,即这个吃人的世界。电影前半部几乎是完美的,但后半段被土著麻风病人所救,最后被修女出卖的情节说教味太浓,缺少悲剧应有的说服力。
#一直说要看一直没有看系列#与其把[巴比龙]归类为越狱片,不如只把它看作一部很单纯的人生剧情片。没有精密的谋划,只有尝试、失败、受刑、尝试、失败……不停的循环。Papillon就是男主胸前的蝴蝶,挣扎着扑棱向自由,哪怕粉身碎骨,仿佛是要逃出人生这座大监狱一样;哪怕已经成了两个在海岛上相依作伴的老头子,Papillon还是毅然决然地抱着椰子袋跳入激流。人生最重的罪是虚度人生。戴瓶子底眼镜的Dustin Hoffman好可爱!
你没有杀人 但是你犯了最重的罪——虚度人生 你是否认罪?
《巴顿将军》富兰克林·沙夫纳执导,史蒂夫·麦奎因和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越狱片。对逃狱准备没有下多少笔墨,技术和细节上不如《死囚越狱》、《洞》和《大逃亡》,结构也并不紧凑。"蝴蝶"诠释了用生命去越狱,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蛇头-麻风病人-土著-修女一段极为精彩。"我指控你虚度人生"(8.3/10)
【B+】一部完全不紧张刺激的越狱电影,缓慢的叙事节奏,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渺小个体形成的强烈对比,细腻的环境音与悠长的配乐,戏剧化的低调硬光,这一切都让全片被一种与世隔绝的空间感和孤独感所覆盖。回味无穷,后劲十足。
同样是越狱,这部似乎小众,然评价超过肖申克,1:要健康,要勤于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在被冤枉时活下去.2:要珍惜自由。3、过关游戏,总是遇到恶人,然后再是好人,再来恶人,再来好人。4、土著们怎么一夜消失了,这不是最终追求吗2021年6月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