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剧透,想到什么写什么,毫无逻辑可言
对于这种把“喜剧”和“悬疑”两个标签一起贴的电影,我是不放心的,但是由于某剧上映,勾引得我非常想看DID,专门下了爱奇艺看这部。
前一个小时里,被莫名其妙关到一起的七个人用各种不正常的方式积极证明自己是正常的。
附属人格,以超出常人的速度,认识到大家是因为莫种特殊原因,或者说是共有的联系,被关到受到监控的精神病院里。随后开始用夸张的方式证明自己没病或已痊愈。其夸张之程度让我怀疑编剧是不是不正常。
为什么形容为夸张呢?是因为人格之间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就达成了一致意见,甚至没有顺着“联系”这一线索寻找缘由解救自身,匆匆忙忙地就开始了“证明活动”。随着主导角色与其他人地位之间的变化,使我一度以为导演是想借此表达体制相关的问题。
证明期间,七个人见到了主治医生,对话中不断地、或深或浅地表露出对“人如何证明自己”的思考,但始终不能证明或被证明。至此为止,我看到了导演的哲学思考。
但在医生对安希表明身份的镜头,介于短片《深藏不露》的情节,我怀疑医生也是人格之一。
后四十多分钟里的前三十分钟左右,医生指明多重人格这一事实,并且表示,自救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掉其他人格。看到这儿,再联想到看过的有关DID的书和文章,内心感叹这医生也太不专业了,不能开导人格自己融合也就罢了,居然提出如此极端的解决方式,专业性几乎为零。并且安希反复说“你出现之后他们都变了”,更是使我在心里对编剧大喊“敲里妈!”因为在我的认知范围内,DID的治疗过程是使人格“趋同”的过程。通过心理医生的治疗,病人的人格之间的关系稳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柔性的方式使人格消失,而为使得人格之间相互伤害。也是由此,我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心理治疗。
但由于安希的本性使然,其他人格主动放弃,叩响扳机。安希走出康复中心,影片接近尾声。所幸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一脸幸福的安希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果不其然,是主治医生。果不其然,印证了先前的猜测。同时也对编剧说一声抱歉。
《你好,疯子!》的专业性还是有的,只不过出现的太晚,并且节奏前后安排严重失衡,可以说是前戏太长使得整个电影拖沓难忍。
简单说,《你好,疯子!》的构思、镜头和《深藏不露》基本相同。看似简单的情节交流之中隐藏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样没有深究DID形成的原因,而是聚焦于如何解决、或者说治疗,也就是片中反复提到的“从这里出去”。区别则在于,《深藏不露》只有三分钟,人物、背景、反转分毫不差。《你好,疯子!》一百多分钟,多半围绕的都是人格之间的争斗,其余则主要围绕治疗。但这二者间的联系可以说是十分微弱,仅仅为“走出这里”。人格斗争的目的是解答究竟谁是疯子,而治疗的目的则在医生的口中成为我“自救”,链接前半部分的“走出这里”也只体现在最后安希拖着行李箱卖出康复中心的大门。却不像前半部分,即便领导者三次改变,但目的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出这里”。由于这种微弱的线索联系,以及看电影时无法进行太过深入的思考,使得整部电影给人头重脚轻的观感,并且亟待影片结束。
另一个问题,关于安希的人格,是主治医生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在附属人格开始争吵前,还是开始争吵后?产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是在争吵开始前,则不符合安希说的“你出现之后他们都变了”。如果是在争吵开始后,那主治医生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主治医生在争吵开始后产生,也就意味着其出现是为了解决人格间的矛盾。但通过片尾的暗示可以得知,作为附属人格主治医生有代替主导人格的意图。而以及安希举着枪时的描述,她与其他人格的相处都是愉快的,只有受到其影响,后才变得充满矛盾。同时通过整部影片能看出,安希性格软弱,存在被任一附属人格主导的可能。那么,根据前一个小时中,三次人格地位的变化,可以猜测:如果主导医生不满于安希的软弱,想要成为主导,那么他就有理由也有可能在其余人格之间挑起矛盾。进一步得出的结论就是主治医生产生于人格之间发生争吵前。当然也无法去排出主治医生产生于争吵发生后但其目的有变化的可能。
总而言之,所谓的悬疑,在我看来,是通过逻辑严密的步步推理,为不合理的现象或事实需找真相,而真相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最重要的是逻辑过程,而非强行反转故弄玄虚,使人不知所以。如果《你好,疯子!》能在这一方面,也就是在背景和原因上多做交代,而不是将大量篇幅都浪费在夸张滑稽的前半部分,我相信影片的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升。简单点明多重人格,却不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既丢失了探求幕后真相(即安息患有DID的事实)的表层乐趣,也缺少了探求人格形成原因的的深层乐趣,不免扫兴。
除此之外,万茜的演技在我认识的屈指可数的国内演员中已属上乘。导演在服装和布景上还有待提升。个人认为可以通过精神病束缚服的大小来体现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桌子等细节暗示主治医生的实际身份。这样做确实有“剧透”的可能,但却更加那人寻味。
影片类似《致命ID》,虽然没有ID那样把人格塑造的很完整,但是作为国产人格分裂电影还是值7分的。
加分项当然包括最后的彩蛋。其实最后的彩蛋是有铺垫的,前面医生说过一句话:“你只有把他们都杀了,附属人格才会变成主体人格”。还有一个镜头是医生拿着她的手想开枪的。
医生由始至终都希望她能消灭其他人格,哪怕是万茜告诉医生她们是能和平相处的,那么我们想一想造成人格之间变得自私的关键是什么,别忘了一开始她所有的人格都是和平相处的,都是在爱护和保护主体人格的。我觉得是医生这个人格帮助她塑造的人格世界。所处的环境变了,人格的黑暗面才都会出来。
医生借主体人格的手消灭了其他人格,最后他是先把自己这个附属人格变成主体人格。就像《致命ID》里面的小男孩,看似正义无害的人却才是真正大Boss。
✨你好,疯子!✨ 2017开年好电影!很难得才看到有排片的影院,全场只有五个人,但本人良心吐老血推荐!这绝对是一部被错杀的高分好片,低成本好电影。导演绝对是个悬疑控无疑,相信我,你可以看到巨多经典悬疑片的影子!唯一希望的是,影院能给好片子多排点场,少点恶心人的商业大片。这年头,用心拍电影好好关注人心的电影不多,然而票房也经常扑街!平心而论,这是部能拿奖的片子,女主演技惊艳!温馨提示,请一定看完彩蛋的最后一秒钟,你会,似曾相识又惊艳的。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提示:本文包含电影《你好,疯子!》重要剧透,未观看电影者请谨慎阅读。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正在上映的《你好,疯子!》。继喜剧片、青春片浪潮后,似乎话剧电影也大有形成浪潮滚滚袭来之势。话剧电影凭借反复打磨的出色剧本与演技,似乎成为国产电影口碑维护的中坚力量,也不乏票房黑马的出现。但话剧特有的“话剧腔”也在大银幕上呈现出尴尬与过火之感。
先看看《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前者成为2015年的票房黑马,收获14.4亿票房,赚得盆满钵满;后者成为2016年的话题电影之一,虽然话剧电影形式引起争议,票房也并未突破2亿,但整体口碑甚佳,甚至获得了豆瓣2016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电影的称号。
《夏洛特烦恼》本是“开心麻花”创作出品的舞台剧,首演于2012年11月,票房火爆。2015年,改编电影上映。相比其他国产喜剧片,《夏洛特烦恼》片中并无来去匆匆的过气流行语,每处笑点都能够引发观众爆笑。票房成功反超拥有大IP、大明星,却不怎么好看好笑的《港囧》。也许是由于《夏洛特烦恼》主创们经过了长期的舞台实践,剧本经历万千观众的现场检验,因此能够把剧本中的笑料编排、笑点设置等方面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小制作但有诚意的作品。
电影《驴得水》也是由同名话剧改编,话剧版《驴得水》口碑始终居高不下,被改编成电影也是情理之中。根据导演透露,《驴得水》创作之初本来就是要拍电影的,阴差阳错搞了话剧。《驴得水》本与“开心麻花”无关。电影版《驴得水》拍摄完成后,被“开心麻花”买下,成为出品方。一方面,“开心麻花”需要《驴得水》的良好口碑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而《驴得水》片方也需要开心麻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电影宣传力度与票房人气。最终,《驴得水》取得1.7亿票房与较好的口碑,总体来说应该是双赢的。
《你好,疯子!》也是“剧而优则影”的产物。该片导演饶晓志在戏剧界很有声望。他曾给孟京辉做副导演,执导的话剧作品《你好,打劫!》《将爱情进行到底》都很有人气。《你好,疯子!》是“你好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曾有一种言论说“戏剧圈的导演现在集体涉足电影圈,把国产电影的智商都提高了一个档次。”意在夸奖话剧电影剧本好。的确,这几部话剧电影都在剧本上下了功夫,相比绝大多数国产烂片,绝对是对得起观众的智商。但同时带来的“话剧腔”也成为急需改进的问题。
再次提醒,下文包含剧透内容。
《你好,疯子!》上来就把角色与观众置于一个密闭空间内,不交代任何缘由,让角色自己去研究,让观众自己去猜想。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与电影的疏离感。虽然作为电影手法无可厚非,结尾也给出了合情合理的说法。但这种独特密室的单一场景设定明显来自于话剧。稍微动动脑筋便能想到:结合中国国情,这种密室囚禁的极端做法在中国的法制与电影审查制度下,显然最终必然有反转的解释:要么一切是设计好的实验/玩笑/游戏,要么是一场虚幻的梦,是不存在的。因此这已会让一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开始猜疑,带来并不流畅的观影体验。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跳出这个框。若片尾最后,所有主角真的逃出生天,大开杀戒,或被精神病院折磨致死,这反倒会成为国产电影的突破了。
电影在七个角色在“被莫名认定为疯子而被囚禁”的设定下展开,主角们在精神病院的监控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举动。齐声高唱《月亮之上》、跳印度电影《情字路上》中的舞蹈《燃烧的爱火》、大打出手等等。从中我们似乎看到创作者对人性中的荒诞的夸张与放大。一群年龄各异的人又跳又叫,完全不符正常人的逻辑。除了迷惘的旁观者万茜外,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这种对“正常人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极端夸张,使得电影逐渐变成一出闹剧。演员们情绪亢奋、歇斯底里的感情状态仍有话剧表演的感觉。尤其是集体“自扇耳光”的一场戏,颇为眼熟。典型的“话剧式”表演。我们对演员的敬业表示尊敬,但每部电影都要“扇耳光”,难道非要以这种形式“打肿脸充胖子”吗?
正当观众坐看闹剧如何收场的时候,电影又画风一变,变成了针对掌权者的讽刺剧。与《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原班人马不同的是,《你好,疯子!》大部分演员都是专为电影而选择。其中不乏演技派,如近年频频出演大陆电影的台湾老戏骨金士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获得者万茜等。周一围饰演的记者从一开始就莫名成为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上文所述一系列荒唐举动均是由他“指挥”。在质疑与反对声中,杨猛饰演的司机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将记者“赶下台”并囚禁起来,成为一个新的,但更独裁、更强权的强权者。他霸占“莉莉”,对其他人暴力相向,一股“社会人”的痞气。最终,这个“暴力者”也被群众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倒”。随即掌权的,是新成立的、由三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医生、律师、教师。然而,这个团体也并没有好到哪去。在“指出唯一疯子你们就能出去”的诱惑下,他们轻而易举地充当了独裁审判者的角色,决定将万茜沦为他们的牺牲品。
从此能看出,电影似乎将重点集中在对权力的批判与讨论。但随即,电影却又迎来了最大的反转:万茜饰演的安希才是患有重度人格分裂症的疯子,其他所有人都只是她幻想出的附属人格。
在前面一直处于迷惘状态的安希这时才“变身”主角,而金马最佳女配角万茜终于等到了展示演技的机会。在一个长镜头中,万茜在数分钟内变换7种人格,自说自话,并对其他六种附属人格上演了一场真情告白,淋漓尽致地飚了一把演技。确实厉害。然而,似乎这种推翻的反转设定似乎成为了刻意设计的“万金油”:一切设定上的异常(密室、情绪亢奋)都可以归结为角色的幻想而强制性地具有了合理性,从而堵上观众的嘴,让人无法反驳。审查也能说得过去。这样做并不新鲜,也未免有些“小聪明”。
即便是看似完美地解释了密闭空间的产生,甚至耐心地解释每个人格的来源(我承认这里有打动我,曾经我也有这样类似的某种附属人格)。但仍然有大大的问号打在角色和观众脑海里,就是安希反复无助喊出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变得都不认识我?”这里可以理解为医生的干预与精神病院治疗药物的作用,但片尾的彩蛋又和观众开了个玩笑:安希的主治医生也是他脑中的附属人格。这就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无从解答。你可以认为这是“主治医生”附属人格为杀死其他人格而精心设计的计谋,但依旧无法解释。在二刷电影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变得尤其突兀:从小到大陪伴安希的附属人格们,竟然突然成为了“陌生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
豆瓣网在进行年度电影盘点时,将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片赋予了《驴得水》。这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也确实是网友投票评分所得。话剧电影不是拯救电影智商的“救世主”,更不是与电影格格不入的“异邦人”。“话剧电影”不应与非话剧改编电影割裂。好莱坞有无数话剧、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如《为黛西小姐开车》《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芝加哥》《悲惨世界》等。如何发挥优秀话剧剧本的优势,摒弃适合舞台而不适合银幕的“话剧腔”,是国产话剧电影创作者、改编者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熟悉的传媒大学1500报告厅看完《你好,疯子》,我问身边的朋友“你是不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他说是。 同《驴得水》一样是话剧IP改编,原作也是满载赞誉。但作为电影的《你好,疯子》,其叙事手法实在称不上高明。 前半段是群戏,将谜面展开——七个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被莫名关到精神病院,一场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救赎之战打响了。 从合唱《月亮之上》到集体跳肚皮舞,这一段内容荒诞、聒噪也有笑点。 看得出导演是想表现极端环境下,正常人与精神病之隔是多么容易被打破,想挖掘人类劣根性的心思虽流于表面但基本达成。 剧中的七个人物角色设置非常鲜明,有差异化的职业、年龄和背景,但却都没有太多存在感。缺少塑造圆满人物性格的有力事件和对话论据。 反观角色更多的《十二公民》,比《你好,疯子》更能勾勒较为饱满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影片戛然而止在中间,或者致力于把一件事情说圆那么还有救,后半段的失控才是让人不耐烦的真正开始。 谜底的揭晓方式冗长且笨拙,完全没能利用电影这一视听结合的渠道特质。 火车老师说,电影是要讲故事的,像片子里让女主角指着其他角色一个个把他们的功能和背景直接说不出来,实在太不高明。 想想看,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一向台词很少,却能把人物的性格和关系表达的清清楚楚。那种讲故事的方法才是适合电影的。 加之女主角万茜一次次的落水、一次次的闪回,并没能帮助营造气氛,反而使得结构看起来支离破碎。 但《你好,疯子》还是值得鼓励的。比起诸多国产平庸烂片,他有自己的风格,只是想要说的太多,看起来力不从心,想要趋于深刻,又怕大家不懂,最后变得很是尴尬。
小疼的微信公众号『电影百忧解』,写写影评、聊聊占星,为有电影陪伴的时光命名。
国产悬疑片中比较有想法的一部,有笑有泪,略烧脑,万茜很美,演技也特别赞!PS:片尾有彩蛋,不要太快离场。
哪个缺德的打个喜剧tag……我特妈在喜气洋洋的新年第一天像傻逼一样从头懵到尾
好戏之人的诚意之作。万茜演技的确炸裂了。有人喜欢炫耀自己五分钟就看出了真相,但电影不是推理小说,除了真相还有很多。彩蛋反转的设计不错。话剧腔没有想象得那么重。最大的缺点是比例失调,结尾拖得太长兼硬煽情,消解了部分戏剧张力。
作为国产片,构思和创意实在是有点吊,虽然观影过程不是让人太舒服。万茜是我最喜欢的80后大陆女演员,演技可以用秒杀全场大杀四方来形容。片尾曲也是她唱的吧,膜拜得五体投地。女神!!!
也许是现在内地话剧改编电影里最像电影的一部片子了,一个忽略故事背景和人物背景的悬疑片,形式非常像《禁闭岛》之类的烧脑电影,但其实只是用了其外壳,内核还是在讲群体效应,也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金士杰太重要了,他把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拉高了一个层次!
字幕之后有彩蛋,才是最大的亮点
中国版《致命ID》。
简直就是双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啊喂,八大人格共同聚在一个身体里。那一段万茜自言自语切换人格的戏让人看得满是惊喜和欢喜,赞一个!
上来就把观众与角色莫名置于粗糙的密闭空间,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疏离感。和《驴得水》一样有空间单一、情绪亢奋、歇斯底里、自扇耳光等话剧腔毛病。万茜飙演技确实厉害,但提出的“众人不识我”问题却并未得到解答。结尾意料之中在审查框架内,也能自圆其说。彩蛋画蛇添足了
本片死于话多。电影是讲故事,而不是说。让万茜对着其他六个人一个一个指着鼻子说他们的身份这种方式,是最不高明的表现手法。
作为国产悬疑惊悚片,这部片已经完成得很不错了。开始的密室逃脱也很紧张,几个演员特点也比较鲜明。尤其是万茜,从一开始柔弱女子到后面多重人格爆发都表现得很有层次,剧情也没有什么大bug,其他演员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莫小棋,居然演技也能碾压不少小花,跟万茜真是一对演技遗珠。
2016跨年到2017的时节,我选择去看场电影,名叫《你好,疯子》。真是蛮有纪念意义的。这个意义很难琢磨,就如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一样,很难看透。前半部分仿佛看到了人间百态和人性的展露。后半部分又仿佛看到了自我认识与内心倒影。不管怎样,祝自己一切都好,对自己说,你好,疯子!
我像个SB一样看到演员有王自健就以为这是个喜剧片,而且豆瓣上也有喜剧tag,结果呢?画风相当悬疑惊悚!前半段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这几人要干嘛,结果越到后面情节越清晰,这个剧本太妙了,看不出舞台剧的痕迹,并且万茜精分的那个长镜头表演太赞了,演技爆棚!滚字幕后的彩蛋反转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最后30分钟万茜的表演捧得了任何奖杯,太出色了!
前半段几次想关掉,后半段万茜的爆发拯救了电影,结尾的那首《礼物》真好听,一查,居然就是万茜本人唱的,好吧,真是全能啊。
万茜的精分让我记住了她,以后她一定会大火🔥🔥的,妥妥的实力派
“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很恐惧。”——金士杰
新导演处女作加1星。饶晓志作为话剧导演,在原著很好的故事基础上,又呈现了很好的电影化叙事,完全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话剧改编电影,值得加1星。演员的集体表演又值得加1星。包括美术和特效在内的电影视觉值得加1星。
每一种人格都是成长中缺失的一种需要
请编剧出门右转看看《禁闭岛》《致命ID》,不塑造主人格,不考虑各个人格分裂的原型,不承认自己的失职真的大丈夫?没逻辑的脑洞简直信手拈来,看到结尾我已经懒得猜了…除了女主扑面而来摧枯拉朽的孤独感,其余没一点说服力,万幸是选对了演员,群戏有张力,独角戏有爆发力,万茜周一围都是好演员